对我国绿色施工之实施现状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12-22 11:27:10 点击次数:3639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建筑业每年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国,同时却是散装水泥使用小国,目前水泥的散装率只有30%左右,同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水泥散装率90%以上的比例相差很大。袋装水泥需要消耗大量的包装材料,且由于包装破损和袋内残留等造成的损耗在3%以上,所以水泥生产和应用的高袋装率、低散装率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混凝土是我国建筑业用量最大的一种材料。目前年用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混凝土搅拌与养护用水基本上都是自来水。假设每平方米混凝土搅拌平均用水为185公斤,年用水量就达到3.7亿吨,而养护用水又是搅拌用水的2倍至5倍。按全用自来水估算,年用水量达10亿吨,所以混凝土用水也是绿色施工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此外,我国的建筑垃圾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施工1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达500吨至600吨,均是由新材料演变而来,属施工环节中明显的浪费资源、浪费材料。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在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
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当前承包商以及建设单位为了满足政府及大众对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及减少噪音的要求,为了提高企业自身形象,一般均会采取一定的技术来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尤其在政府要求严格、大众环保意识较强的城市进行施工时,这些措施一般会比较有效。但是,大多数承包商在采取这些绿色施工技术时是比较被动、消极的,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是比较单一的,还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适当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系统的思维模式、规范的操作方式从事绿色施工。事实上,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他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等。真正的绿色施工应当是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施工中去,将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微观系统进行科学的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技术除了文明施工、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外,还包括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或能源,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
  当前,大多数承包商只注重按承包合同、施工图纸、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完成项目的各项目标,没有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并未随着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运用而得到充分的应用。施工企业更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其原因有三:认识不足。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的一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尚处于较低水平;调查还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感,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公众(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地方政府)在观念和行为上均不认为自己也是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主体之一。
  在项目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的特点,以及一线从业人员一般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尤为不重视,似乎已经习惯了刺耳的噪声、严重的浪费和一些习惯性的不良做法。此外对绿色施工的宣传、教育不足,也是导致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的原因,如众多承包商都有一个错误认识,就是认为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一定会增加费用,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原因。一些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需要增加建筑成本,如无声振捣,现代化隔离防护,节水节电等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新型设备(施);有利于可持续的建造方法的研究与确定等。承包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及最高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项目。除非几乎不增加费用,或者已经在合同中加以规定,或者承包商在经济上有好处,否则承包商不会去实施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工作。
  绿色施工概念的应用同样可以在施工中产生节约的效果。例如通过减少施工现场的破坏、土石方的挖运和人工系统的安装,降低现场清理费用;通过监测耗水量、在有可能的场合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降低水费;通过施工和拆除废料的重新利用,降低填埋场的额外收费和运输费;通过更仔细地采购以及资源和材料的重新利用,降低材料费;减少由于恶劣的室内空气品质引起的雇员健康问题等等。
  当前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或施工方法,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情况下,由于绿色施工被局限在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目的,通常要求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或需要调整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一些节水节电措施如果没有系统长期的采用,则由于其节约的费用可能低于其投入而得不到应用。

     制度措施原因。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使得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各个部门的标准不同,给执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当前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施工的管理,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来予以促进、评价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不能以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各项改革仍在进行,如:不规范的建筑工程承发包制导致一些施工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建筑工程盲目压价严重,导致承包商的利润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企业管理水平低、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企业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随意性、依赖性强,而制度化、规范化差,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导致成本上升,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来源:筑龙网http://blog.zhulong.com/blog/detail4753769.html


在线咨询